张仁愿简介资料(张仁愿简介50字)

抖店动销抖店体验分提升抖店任何业务可添加微信:ad07668

喜欢听音频的朋友可移步喜马拉雅,搜索《通俗西藏史》,老布充满大碴子味儿的口音,将扑面而来!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上一期咱们聊了王孝杰的七伤拳和娄师德的化骨绵掌,这期咱来唠唠百济人黑齿常之。一般来说,古代将领可以简单分成勇将和智将,

喜欢听音频的朋友可移步喜马拉雅,搜索《通俗西藏史》,老布充满大碴子味儿的口音,将扑面而来!

张仁愿简介资料(张仁愿简介50字)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上一期咱们聊了王孝杰的七伤拳和娄师德的化骨绵掌,这期咱来唠唠百济黑齿常

一般来说,古代将领可以简单分成勇将和智将,勇将就是王孝杰这种,从大头兵干起,凭运气一路通关,直接杀到高层。

这种类型,大多数都靠命硬顶着,就是不死,杀得多了,自然就杀出感觉来了,也能修炼成当世名将。

另一种就是娄师德这种,本来不是当兵的命,一直在干别的,机缘巧合上了战场。也是因为命好,没一下子就死了,然后凭借以前的生活积累,走了一条跟勇将,不太一样的修炼之路。

这种玩儿智商碾压的将领,一般不喜欢跟对手正面死磕,而是想各种办法先挤兑你,给你整得心烦意乱,逼着你犯错误,然后再来个乱中取胜。

娄师德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要说他是个名将吧,总是感觉有点不对劲,他这一辈子总共也没打过几仗。但你说他不是吧,他带过兵,打过仗,而且还打赢过。

你看娄师德戍边的经历,他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屯田、建堡寨、修烽燧上了。但就是这么一套下来,吐蕃感觉越来越别扭,有力使不出,好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这就是娄师德的高明之处,他很清楚,吐蕃人的优势是快马轻裘,来去如风,所以不跟你打野战,我把墙修好了,等着你来撞墙。这是我的优势,我拿我的优势,跟你的短板打。

如果有一个人能把这两点结合起来,那他几乎注定能成为当世名将。

但这种人的成长是需要基础的,大多数人都是出身于将门。

对于将门来说,打仗是存在的理由,总不打仗要你们这些人就没用了。所以这种家庭,天天都在研究,怎么打能赢,怎么打能活下来,日积月累,就有了很多不传之秘。

咱们今天要讲的百济人黑齿常之,就是这种类型。

黑齿常之的一生,可以干净利索地分成两段,前半辈子跟唐朝磕得是死去活来、后半辈子为唐朝拼得是披肝沥胆。

所以,这又是一个异族将领忠贞不二的故事!

在两唐书的黑齿常之传里,对他的描述比较简单,只说了“黑齿常之为百济西部人,长七尺余,骁毅有谋略。初在本蕃,仕为达率兼郡将,犹中国之刺史也。”

幸运的是,我们发现了黑齿常之的墓志铭。

这方珍藏在南京博物院里的墓志铭,高70厘米,宽73厘米,铭文有1600余字。非常详细地记载了,黑齿常之的一生,同时也补全了唐史中缺漏的历史细节。

对于我们这些看热闹的人来说,一说到发掘古墓,关注点都在出土了哪些金银器物。其实对于考古学来说,出土有文字的东西才重要。

这些埋在底下,没经过篡改伪造的文字,经常能颠覆以前的历史认知。

就拿黑齿常之来说,唐史里只写了他在百济做过“达率”,并且兼任了郡将。

至于他家的族源,没有任何描述,但在墓志铭里,就清清楚楚地写着,“府君讳常之,字恒元,百济人也。其先出于扶余氏,封于黑齿,子孙因以为氏焉”。

也就是说,黑齿常之本是百济扶余王室一族,受封于黑齿之地,于是以地为姓。

同时,《墓志铭》还写着,黑齿常之的曾祖、祖父、父分别叫文、德、沙次,皆任“达率”之职,而黑齿常之本人“年未弱冠,以地籍授达率”。同时,还写了这么一条,“(百济)达率之职,犹今兵部尚书,于本国二品官也”。

这便和两唐书里“达率犹中国之刺史”的记载相左了,以唐律来说“刺史的品级,在从三品下到从五品下之间。”

而按照《北史·百济传》的描述,百济达率为五方镇将,其下设十郡,这实际上是大军区的主官啦。

当然了,要说“达率”是兵部尚书,确实有点溢美了。

五方镇将之上,应该还有一个总揽全军的将领,他才应该是百济的国防部长,但怎么说也比唐朝刺史的职位高。

显庆五年(660年)三月,苏定方率10万唐军进攻百济。百济王直接就跪了,带着全家老小投降了唐朝。

国王都跪了,31岁的黑齿常之,也没了抵抗的理由,率部向唐军投降。

但很快他就发现,唐军在当地多有杀戮,黑齿常之目睹了之后,一怒之下就带着旧部上山了。

黑齿常之反了以后,很快就聚集了几万人马,对唐军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苏定方迅速发兵征讨,两个名将在任存山爆发了一场恶战。

汉史对这场硬仗,唐史记载得极为简略,只说了“定方遣兵攻之,常之领死士拒战,官军败绩”。

等到苏定方被调走,去平定西突厥之乱,在百济攻城拔寨,克复二百余城,打得留守唐将只能困守王都。

为了应对崩盘的局面,唐朝援军踏海而来。

公元663年,唐朝和日本在白江口爆发了海战。

刘仁轨率部四战四捷,焚烧倭国战船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痛歼了倭国援军。

没了倭国这个强援,百济抵抗军的末日丧钟也就敲响了。

龙朔三年(663年),李治遣使招降,黑齿常之再次降唐。

刘仁轨见到黑齿常之后,大度地给他补充了武器和粮食,让他带兵去收复其他城镇。

这时候部将对刘仁轨说:“兽心难信,若授以甲仗,是资寇兵也。”

但刘仁轨说道:“此人忠勇有谋,感恩之士,从我则成,背我必灭,不须疑也。”

黑齿常之果然没有辜负刘仁轨的信任,他亲自带队攻城,很快就平复了叛乱。凭此功劳,黑齿常之被授予“折冲都尉,镇熊津城,为士众所悦。”

综合唐史和朝鲜史的记载可以确定,黑齿常之曾两次降唐,时间分别是显庆五年(660年)和龙朔三年(663年),投降的对象分别是苏定方和刘仁轨。

从《墓志铭》记载上看,黑齿常之深受儒家忠君爱国思想的熏陶。

所以他在百济的时候,为百济不惜拼力死战;归唐之后,为唐朝也是倾心矢力,不避刀剑。

到了仪风二年(677年),已经做到了左领军将军的黑齿常之,被跨海调到了河陇地区,任河源军副使

把他从朝鲜调过来的人,正是他的老上级刘仁轨。此时刘仁轨已担任了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

后面的事情,咱们前面已经说过了,刘仁轨因为个人恩怨,给李敬玄挖坑,李治用人不当,逼着李敬玄带兵出征青海。

等到唐军溃逃到承风岭下的时候,蕃将跋地设已经轻骑突进,赶到了唐军前面,在承风岭上设木栅栏固守。

李敬玄得知蕃军占据了承风岭,吓得心理崩溃,既没有安排部队强攻,也没有寻找其他生路,而是在留在沟底扎营等死。

李敬玄躺平了,黑齿常之可不想躺平。

他断定绕到前面的蕃军,不可能人数太多。

于是就带着五百死士,趁夜色攀援上山,拼死冲击吐蕃营寨。

跋地设只见营内四处起火,唐军杀声震天,以为是鄯州唐军赶来营救,便抢了匹马只身逃走。

李敬玄和麾下的数万大军,得以逃回鄯州。

黑齿常之的墓志里,称其“独立高岗之功”

他也凭此战一举上达天听,得到了李治的重视,升为左武卫将军,赐金五百两、绢五百匹。但职务没变化,依旧是河源军副使。

到了永隆元年(680年)的七月,钦陵的弟弟赞婆素和贵(投降吐蕃的吐谷浑大臣),领三万大军进攻河源,李敬玄再次被打大败。

面对即将崩盘的局面,黑齿常之再次出手。

赞婆获胜之后,将大营设在了良非川(今青海共和县恰卜恰河附近)。黑齿常之带三千精骑,再次夜袭蕃营,斩首级两千,缴获羊马数万,赞婆与素和贵单骑逃走。

此战之后,担惊受怕的李敬玄实在是不想干了,哭着喊着回了长安。连续建功的黑齿常之,被李治提拔为河源道经略大使

从此抵御吐蕃的重担,便落在他的肩上。

为了固守河源,黑齿常之“增设烽燧、戍堡七十余处”,构建了一条严密的防御线。

同时,面对军粮运输困难的现状,他亲自带人“开辟屯田五千余顷,获粮五百余万石”,解决了军中无粮,士卒不安的局面。

张仁愿简介资料(张仁愿简介50字)

随着唐蕃战争的持续,吐蕃也感受到了后勤的沉重压力。

永隆二年(681年),赞婆开始在青海经营后勤基地,他再次选择了良非川。

5月21日,黑齿常之率一万唐军突袭良非川基地,大败赞婆,顺势烧了蕃军的粮草储备,缴获大量牛羊、战马和铠甲。

这时候,吐蕃也感觉黑齿常之不好对付,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都不来找他的麻烦。

从黑齿常之和吐蕃的几个战例上看,要说沙场对决、刀头舔血,黑齿常之不比王孝杰差,而且他更擅长轻骑突进,趁夜劫营。

同时要说到屯田练兵、高墙壁垒,黑齿常之也不比娄师德差,可以说他是二者,完美地结合体。

也就是说,黑齿常之在河西戍边期间,军政两手抓,两手都硬,所以吐蕃才会去别的地方找突破口。

我们之所以要拿出时间来讲王孝杰、娄师德和黑齿常之,是因为这三个人的特点,代表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河陇争夺的主要模式。

唐朝在大非川之战后,为了应对吐蕃的军事压力,一面设了河源、莫门、积石形成防御链条。

综合唐朝史料的记载,河源军在鄯城(今青海西宁),管兵一万四千人,马六百五十三匹。

鄯城位于宁水与湟水相汇处,又在鄯州州治的上游,战略地位极端重要。河源军置于此地,就是为了扼守湟水上游来犯之敌,拱卫都州。[2]

同年,又在廓州境内设置了积石军(青海贵德县),管兵七千人,马一百匹。积石军的地形,“西临大涧,北枕黄河”是进入黄河谷地的要道,在此驻军明显是为了扼守进攻廓州的要道。

莫门军在甘肃临潭县,管兵五千五百人,马二百匹。

从人员配置上看,这三个军都是大军,下辖士兵人数众多。自从这三个军设立以后,不断出现在唐蕃交锋的记载中,一直保持到了安史之乱爆发。[3]

由此也可以看出,河源、莫门、积石三军,是唐朝在河陇地区的重要防御支撑点,同时也是唐蕃反复争夺的焦点。

正是为了巩固军镇,娄师德、黑齿常之才会在当地开垦屯田,安定军心。

弘道元年(683),唐高宗去世,中宗李显继位。

但很显然,这个被戏称为“六位帝皇丸”的君主说了不算数,说话好使的是他老妈武则天

等到武则天上台了以后,面临的局势相当严峻。对内因为连续废黔了中宗、睿宗,滥杀李唐宗室,直接导致兵变。

对外,后突厥崛起,不断对北境施压。东北的契丹也趁机反唐,关内道、河东道的防御岌岌可危。

总体上来说,武后时期恰好处于一个内外交困的状态。

按道理说,吐蕃应该趁他病,要他命。但恰恰相反,这段时间里,河陇地区反倒保持了相对的平静。

两国争夺的焦点,从更容易获利的河陇,转向了安西。

这恰恰说明,唐朝在河陇地区的防御体系是行之有效的,而作为前线实际操作者,娄师德、黑齿常之显然功不可没。

张仁愿简介资料(张仁愿简介50字)

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突厥在北方再次崛起,压得唐朝边防喘不过气来。

垂拱二年(686年),武则天想起了黑齿常之,让他带兵抵御后突厥

应该说,黑齿常之自己打得倒是挺出彩,在山西应县的黄花梁,三路唐军合围,打得后突厥抱头鼠窜。

但黑齿常之身边出了个猪队友,他手下的一个中郎将,居然两次带着军队,出塞去打劫后突厥。

突厥人是干啥的,打劫专业户!

唐军一出边塞,突厥就知道了,前后夹击,唐军损失了上万人。

另外,军队从古至今都是有山头的,黑齿常之作为一个出身于河西的将领,河东的唐军有点不听使唤。

这种情况在唐军中长期存在,天宝年间最牛的节度使王忠嗣,身挂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节度将印,但河西唐军一直都不咋待见他,搞得他自己也不想干了。

黑齿常之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他手下的中郎将正是凭借本地的人脉,才敢擅自出兵塞外。

干了两年之后,武则天发现效果也不咋好,就把另一个名将张仁愿调了过来。其实,张仁愿对付后突厥的套路,和黑齿常之对付吐蕃的套路,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他在黄河以北的河套地区,修筑了三受降城体系,用一条遍布烽燧、戍堡的链条。锁住了后突厥的南下之路,很快后突厥就崩盘了。

张仁愿到任以后,郁郁不得志的黑齿常之被调回了长安。

那时候的长安,要说是龙潭虎穴一点都不过分。

在武则天手下干活,那可是个地狱难度的副本,这母老虎在位期间,光宰相就换了75个,被她送去见佛祖的大臣数以百计。

黑齿常之是个军人,你看他沙场搏命,尸山血海,都不会皱皱眉,但口蜜腹剑、胁肩谄笑,这事儿他弄不了。

结果,才过去两年,黑齿常之就被酷吏周兴诬陷下狱。

永昌元年(689年)十月初九,黑齿常之在狱中自缢而亡,享年六十岁。

说真的,黑齿常之是真可惜了,他是真的具备,成为名将的全部素质。只可惜,历史没给他这个机会!

好啦,这期咱们就先讲到这儿吧。

从下期开始,咱们要把视线拨回到吐蕃,看看吐蕃国内的政治博弈,看看另一位不世名将的陨落。


参考书目:

[1]、《旧唐书·黑齿常之传》__刘昫后晋);

[2]、《唐朝河徨地区军事镇戍体系初探》_孙亮亮;

[3]、《安史之乱前唐王朝对吐蕃的军事对策——以陇右节度为中心》_郑红翔;

抖店动销抖店体验分提升抖店任何业务可添加微信:ad07668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704730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