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免费起名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梓音》
首先,火绳枪在明朝军队中的名称叫作鸟铳。为何要把火绳枪称之为鸟铳?鸟铳之名,并非是用来打鸟。而是指火绳枪的射击精准,一个训练娴熟的枪手,十发能保证有八九发命中。戚继光赞之曰:“如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这就是火绳枪被明军称为鸟铳的由来。明朝时期的西洋火枪
首先,火绳枪在明朝军队中的名称叫作鸟铳。
为何要把火绳枪称之为鸟铳?
鸟铳之名,并非是用来打鸟。而是指火绳枪的射击精准,一个训练娴熟的枪手,十发能保证有八九发命中。
戚继光赞之曰:“如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
这就是火绳枪被明军称为鸟铳的由来。

明朝时期的西洋火枪手
在倭乱之前,火绳枪早已由外洋传入东亚,包括大明。但是,明军起初并不重视,亦未将之引为军中武备。
直到东南倭患期间,受倭寇“铁炮队”的启发,明朝开始仿制火绳枪。而戚家军尤其将它作为了步兵主要武器之一,并进行了大规模制造装备。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技术发明家和工匠们仿制的西洋火绳枪,包括更先进的燧发枪,在制造上自己也是有创新的,而且技术性能并不输于洋枪。
在枪械发展上,那时代中西方几乎是同步的。
火绳枪进入戚家军。
戚继光初到东南抗倭时,麾下统辖的是东南卫所军与部分营兵。东南久无战事,军中疏于训练,纪律松弛,又平日里练兵只是为了迎合检阅,花拳绣腿盛行、泛滥军营中。
所以,久习战斗的倭寇悍卒,数十人凭长刀长枪一个结阵突击,往往能冲溃数百人甚至上千人的东南明军军阵,这种事屡见不鲜。
而戚继光与倭寇交战初,开始时也打得很吃力,还差一点吃了几次败仗。
几仗下来,戚继光有感于卫所军制败坏、卫所兵不堪战的现状,曾上书请朝廷授权重新练新军一万。最终,明廷只批准允其自练一营兵力,这就是三千戚家军的由来。

戚家军的鸳鸯阵
戚家军的三大特点就是:
(1)特别强调纪律;
(2)特别重视训练;
(3)特别注重武器装备革新。
当纪律严明、训练时一招一式皆是实打实杀的三千新军投入战场之后,立即崭露头角,屡战屡胜,全新的战斗力使戚继光声名鹊起,其人擅练兵之名,由是天下皆知。
东南战场上,对武器发展有着天然敏锐嗅觉的戚继光将军,对倭寇的铁炮队(火绳枪)犀利的射击方式,印象尤为深刻。
于是,针对原先为纯冷兵器组成鸳鸯阵的不足,把火绳枪编入了鸳鸯阵。
具体为毎一个鸳鸯阵换装加入了2杆火绳枪和2杆长柄三眼铳。
这样,在步兵12人制小队一级就实现冷热兵器混编,兼顾远射、近战,这是戚继光在平倭战斗时摸索出来的、最有效的步兵战斗方式。
《练兵实纪》卷一·练伍法篇,介绍了戚家军一支火枪与盾牌刀棍混编的12人步兵小队的详细,如下。
首先是小队总1名。
- 小队总装备色旗一面、带刃长旗杆一根,腰刀一把,弓一张、大箭三十支。
其次为左右伍长、共2人。
- 左右伍长就是火枪手,毎人火绳枪一杆,各带四名战兵。火绳枪之利,在于射击精准,六十步内能破敌重甲,无坚不摧。鸳鸯阵的左右伍长两杆火枪,在白刃战之前,就能当先击毙二敌,先给敌兵一个下马威。
左右伍长后,有2名快枪手、即长柄三眼铳手。
- 火绳枪射击完毕,三眼铳紧接射击。而长柄三眼铳之妙用,在于放铳之后,就可当铁棍抡砸,可破敌铠甲。
快枪手后,有2名刀盾兵。
- 刀盾兵还带标枪二根。妙用在于:敌近十步时先将标枪掷敌,趁敌抬臂格挡之际,抽刀裹盾疾步飞奔向前,用盾牌撞翻敌人,然后挥刀格杀。这叫“标步齐进”,为刀盾必杀技。
刀盾之后,有2名狼筅手。
狼筅之后,有2名镗钯手。
- 镗钯手之妙,在于每人各带一箭篓,内装火箭三十支。战斗时先将火箭架在镗钯上点燃发射,然后挥动镗钯击敌。
以上为包括小队总在内11名战兵,外加1名一般不参加战斗的炊事火兵,这就是戚家军一支火枪与冷兵器混编的12人步兵小队构成。
然而受制于东南戚家军兵力有限,戚继光的武器装备改革是小规模的,并不能完全如愿的大展拳脚。
直到戚继光调任蓟镇,统率大军数万之后,全部由火绳枪手组成的百人战斗队,犹如明朝版的的“步枪连”大规模的出现了。
蓟镇戚家军步营简介,一个步兵营的武器装备有一半为火绳枪。
据《练兵实纪·步营解》:蓟镇明军一个步营,全营总兵力为2699人。除去各级军官和后勤伙夫,其中有战兵2160名,分别如下。
火绳枪射手1080名、火绳枪1080杆。
另有镗钯、长枪、盾牌刀棍手1080名。
这二千余战兵,又分编为12支鸟铳(火绳枪)百人队,和12支冷兵器(杀手)百人队。
隆庆二年后,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官。
这时候,总想为朝廷练出十万精兵的戚继光,才得以大展身手,拥有了编练三万人马规模大军的权力。
戚将军蓟镇练兵的最大出彩亮点:
就是对明军的编制体制、武器装备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跨时代改革,使蓟镇明军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中,明军中的兵器不再以弓箭大刀长矛为主。火绳枪、轻型火炮由辅助兵器一跃而起,成为了和弓箭、刀矛枪棍并列的主力野战武器装备。

编制装备改革后的明军,步营中的火枪射手与冷兵器杀手的比率达到了五五对开。
可以说,从此后蓟镇明军的野战步骑部队,就正式跨入了轻型火炮、火绳枪、三眼火铳以及弓刀枪棍等冷兵器协同作战的阶段。
而实际上,除了火绳枪百人队之外,明军步营中的冷兵器百人队中也装备了大量的长柄三眼火铳和可以架在镗钯上发射的火箭。
这就使得蓟镇明军火器装备的总比率,已经超过了刀矛枪棍等冷兵。
本文关于明军火绳枪手的装备数据,来自戚继光所著《练兵实纪》。看过之后我们就会知道,明朝中后期军队的武器,实际已经进入了与欧洲同步的火枪化时代。

火枪手有没有配备盔甲?
《练兵实纪》明确记载:骑兵火枪小队盔甲俱全,而步兵火枪队除军官和小队官外,火绳枪射手是没有盔甲的!
步兵火枪手12人小队,设小队总1名,有明盔、铠甲一副,装备旗枪、腰刀、弓箭。但是不装备火枪。
小队内有10名火枪手,毎人装备火绳枪,但是无盔、无甲,外加1名炊事火兵。
步营火枪队的编制。
步营以三支12人火枪小队组成一个旗队,设旗总1名。
三支旗队组成一个火枪百人队,设百总1名。
二个火枪百人队和二个冷兵器百人队(杀手队)组成一司,设把总1名。
又由二个把总司组成一部;左、中右三部合成一个步营。
全营有12个火枪百人队、12个冷兵器百人队。
- 而百人队下的12人小队,则是最基本的战斗单位。
蓟镇戚家军步营火绳枪手单兵装备的具体种类如下。

一名火枪手的随身装备,绝不是只有一杆火枪。标准配备如下。
双手长刀一把;
火绳枪一杆、枪套一个、随枪搠杖一根;
铅子袋一个、铅弹三百颗;
药管三十个、定量发射火药三百出以及备有火药,共携行火药六斤。
还有用作水壶的椰瓢和携行干粮。
下面对火枪手的各种装备分别详解一下。
一:双手长刀。
每一名火枪手,都配备有一把双手长刀。与军中制式腰刀不同,双手长刀的形制是类似于倭刀的,也可以说这就是仿制倭刀。
戚继光在《练兵实纪》军器解篇章里,明确了旗总、队总官,快枪(长柄三眼铳)手、盾牌手的佩刀,用的是“锋利腰刀”;而火枪手的佩刀,则是双手长刀。
双手长刀和明军常用的制式腰刀是有区别的!
下图为明军制式腰刀。为单手刀,刀长三尺、重一斤十两。

《练兵实纪》里的腰刀图谱
下图即为明代流行的双手长刀。刀长三尺八寸、把长一尺二寸,总长五尺。

明朝中后期流行的双手长刀
此刀图见于明程宗猷所《单刀法选》,而戚将军所著《实纪》没有记录双手长刀的图谱。然而可以推定,戚家军中所谓双手长刀,就是这种刀。
为什么要给火枪手配双手长刀?
因为火绳枪威力虽大,但装填步骤繁杂。又须待敌入六十步内才射击,火枪手临阵只能打出一发,是来不及进行二次装填的。
因此,每一排火枪手列队齐射一轮之后,就得快速退到队列之末,列队于冷兵器鸳鸯阵之后。然后收起火枪,抽出长刀准备跟随鸳鸯阵推进,进行白刃战。
而火枪手的日常主要训练,以火绳枪的装填、瞄准射击为主,格斗武艺则为其之短板。
兵器之用:一寸长、一寸强。
所以,给火枪配备更长的倭刀式双手长刀,这是从实战中得出的总结。戚继光对倭寇武士在作战时双手握执五尺长刀,跳荡劈击的凶悍之状,是印象深刻的。
二:火绳枪(鸟铳)。

《练兵实纪》里的鸟铳图谱
每名火枪手配备火绳枪一杆,枪套一个。
每杆火枪重五至六斤。因为明代冶炼制造技术尚无法精确保证每杆火枪的重量,所以戚继光规定了枪重不能超六斤,但以重五斤为妙。
火枪每次使用过,须保养擦拭后装入枪套之内。
每杆火枪的随枪备件如下。
搠杖一根、锡鳖一个、火绳五根。
搠杖重三两,这是用来装填弹药和清理枪膛的。
戚继光在操典中严格规定,只要火枪在战斗或训练中射击过后,每夜士兵入睡之前,必须用湿布裹住搠杖头,捅入枪膛内擦拭洗膛,以清除火药残滓。这就是明军火枪手的日常枪支保养。
火枪手的锡鳖,这应该是用来装填盛火药的。
火绳每根重四两、长二丈五尺。火绳枪全靠火绳燃放,这当然是要备足的。
三:明军火枪手的单兵携行弹药量。
《练兵实纪》记载中,明军火枪手的单兵携行弹药的数量,可谓十分充足。
每人有铅子袋一个,内装三钱重铅弹三百颗。
- 注意了,火绳枪不是散子火药枪,而是一次发射一颗弹丸的雏形步枪。而明军火枪手单兵备弹三百颗的携弹量,是令人吃惊的。
每名火枪手还须携带药管三十个,定量火药三百出、毎出定量三钱。另有备用火药六两,一共备火药六斤。

网上复原的明朝火绳枪与快枪(三眼铳)。
明军火绳枪的颗粒化火药和枪弹口径。
明军的火药已经颗粒化,实现了充分高效的燃烧。
《练兵实纪》杂集卷·鸟铳解篇,有关于颗粒火药制法:“火药用水舂,如造墨法,舂多为上,药如粒不尘,可以掌上燃之、而皮肤不热,精者可以纸上燃去、而纸不燃。”
- 意思就是:明朝颗粒火药性能,如果放在手掌上燃烧,不会烧坏掌心皮肤。放在纸上燃烧,不会引燃纸张。
明军的火枪重量虽然没有统一,但是火枪的口径是严格统一的。
戚继光严格规定了军中火枪口径,统一以发射三钱铅弹为标准合式,并规定了射击装药量为:比铅子重量每一钱加二分。
戚家军高性能的颗粒火药,和定量定装化,提高了火绳枪的装填与发射效率。
四:明军的单兵水壶和干粮。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古代军队与现代军队一样,饮水与干粮与战斗力是密切相关的。
《练兵实纪》记载了明军将士每人皆配有椰瓢一个,这大概就是古代标准军用水壶。
明军的单兵携行干粮,也是行军作战时的必备品。
干粮品种为经过加工制作后的米面蒸饼每人四升。
干粮的制作方法,见《纪效新书》卷五·教官兵法令禁约篇。
每人各自配给米二升,麦面二升。
米用来制炒米粉。二升米下锅炒黄,一升包裹好;另一升研磨为米粉,也包裹好。
面用来蒸麦面。面二升,一升用香油作和拌匀,一升蒸熟后混合。
麦面蒸好后,一分为十。
- 六分用好烧酒浸透、晒干、再浸,直到浸不入为止,研成麫,包裹好。
- 另四分用盐、醋浸透、晒干再浸,方法同上,直至浸不入为止,再晒干研磨成细末,包裹好。
这就是明军的单兵携行军用干粮。军队出征前,必须按此份额提早制备好。
注意:干粮为应急,不是随便可以吃的!
军队出征行军打仗,必有后勤辎重随行,平时部队吃炊事火兵做的饭。
只有在战斗紧急时、来不及生火做饭时,或者后勤粮食断绝时,才由上官下令,允许吃干粮。然而一次吃多少,也必须遵照命令,决不是你想吃多少、就能吃多少的。
- 如果后方粮运断绝,按上述标准份单兵干粮,可以支撑三四天。
由以上所列数据看,蓟镇明军步营火绳枪手的单兵装备已实现了标准化、且门类齐全。
当一名明军火枪手把他配备的长刀、火绳枪、药管、铅子弹、火药袋、火绳、干粮袋、椰瓢,全套佩带披挂整齐后,是否颇有现代步兵形象?
而这样的装备,与同时期欧洲火枪手比,也是毫不逊色的。

为什么戚继光之后,占尽武器优势的明军使用火枪火炮却仍然打不过以重甲冷兵器为主的清军呢?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蓟镇明军在戚继光时代已经练熟了的步兵排枪轮射,火枪火炮和冷兵器密切协同的阵战之法。在严格的纪律和训练之下,这样的军阵每战无坚不摧。
然而,冷热兵器混编的协同作战,对军队整体训练和纪律的要求格外的严酷。
军阵既成,就得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任敌千军万马扑面冲击而来,我自巍然不动、作战步骤有条不紊,不慌不忙。尤其前排火枪手,要求没有命令则宁死不开火;无令而开火,或者不瞄而乱开火者,就算一枪击毙二敌,也要被行军法处斩。
正因为纪律特别严明,特别注重训练,戚家军才能高效的发挥出了火器与冷兵器五五混编的杀伤威力。
而在戚继光被贬后,军纪逐日废弛的明军,火绳枪制作偷工减料,日常又疏于对枪械的保养,使得火枪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口径和弹丸不兼容,枪支打不响,或者击发就炸膛等问题。
由此,随蓟镇戚家军被拆分解散之后,火绳枪手这个极需严格训练纪律的兵种,最后就被涣散的军纪给彻搞废了。
而火炮和三眼铳等火器,同样需要纪律与训练。
戚家军解散后,装备了大量火炮快枪火箭的明军,再也没有了良好的训练与严格军纪支撑。临战时,敌军尚未入射程,便一阵乱发乱放,毫无准头。而对火器养成了依赖性的明末军队,又疏于冷兵器战斗训练了。
火炮火枪打不准,冷兵器格斗又不行!
这样的明军,就彻底失去了与敌野战的勇气。于是乎,后期丧失野战勇气的明军,打仗只能龟缩在深沟坚城内,凭借火器固守,主动进攻精神已经荡然无存。
所以,虽然明军拥有跨时代的火器,但就是再也发挥不出应有威力,直至被八旗兵的重甲铁骑和弓箭长矛给打了个国破家亡。

而更要命的是:
当清军用骑射和重甲长矛为主力击败了火器化的明军后,又产生了“火器不过如此、骑射才是根本”的错觉。
由此再过了二百五十年之后。
1840年的大清士兵们,竟然仍旧玩不转戚家军在几百年前就玩熟了的火枪火炮结阵协同作战的方法。
最后,终于在英法的洋枪洋炮面前,尝到了被打得落花流水的滋味。
而当我们现在回顾明朝嘉靖年间的戚继光编练的明军对于火枪火炮大胆创新运用,再和清道光年间的清军作一对比之后,不得不觉得:这是历史与我们开了一个大玩笑。

鸦片战争时期的英军步枪手
宝宝免费起名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梓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704730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